周日清晨起来,打开电视,看到「新闻周刊」,白岩松正在报导「受伤的孩子」这件事。看到被养母打得手臂上一条一条的痕迹,真令人触目心惊。
向警方报案的是学校的老师,但是处理的过程与发展的结果,又十分耐人寻味,或者可以说,是啼笑皆非吧。因为孩子被送回农村父母的家中后,反而仍想回到城市中养母(母亲的表姐)家中。
归根结底,仔细探究,孩子挨打是因为撒谎,不作功课等等。养母当初是受亲生父母之托,才答应收养,代为管教这个孩子的。现在孩子犯错,一次又一次的,当然会教训他,所以打了他。
问题是,对犯错的孩子,不是应该加以纠正教导吗?结果却因父母泄愤而责打孩子。孩子们,每人禀赋不同,性格也不同,有的可以打,有的会起到相反效果,所以施教也应该不同吧。
中国的传统是,棒子底下出孝子,那个时代是高压方式,父母的权威顶天立地,对不乖的孩子,就是打。但是,时代的进步和改变,人际关系,亲子关系,都在改变,也渐趋理性,棒子底下的孩子,不一定会成为孝子。
十多年前在台湾,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,因为儿子考上的中学,不是父亲的理想中的那一所,就鞭打儿子,儿子疯了,成为一个精神病人……
看到比比皆是的,爱子女的父母们,由于自己情绪失控,教训子女的方式,造成子女心理精神的伤害。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,感恩父母从未打过我。虽然小时候的我,也是一个不乖的孩子,曾对老师咆哮,与全班同学作对,父亲还被请到学校,听老师控说我的不当行为。
那是小学四年级时,周日我到学校与同学玩耍,班主任老师要求我写一篇作文,代表本班参加全校作文比赛。我那时正在打秋千,不想写,但老师再三要我写,我火了,就对老师大吼:「不写不写就是不写」。于是老师就派人把父亲请到学校来了。
一个同学躲在窗外偷听父亲说:「这孩子脾气坏,我也常想,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她改……」。当天回家,心中不免害怕,因为父亲可能责罚我。但是父亲看了我一眼,什么也没有说,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,而我,心中反而生起了惭愧……
很多西方国家,研究心理学的学者们,都对幼年时代特别重视,认为长大后的特殊习性或作风,都与年少时的家教有关。如自卑啊,不合群啊,自闭啊,自私的自我保护啊,缺乏自信啊等等,当然也都与成长环境有关。
其实,对孩子因泄愤而殴打的,不止是父母,也有老师。孩子是孩子,都会犯错,对待错误,只能教导,而且是因材施教,才能达到教育的功效。
从前美国幼稚园的老师,必须修过儿童心理学的课程,才可以担任,因为孩子的幼儿少年时期,是人格塑造培育的过程,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超过学校教育。而一个人的人品格调,心胸气宇,比知识学问更加重要,这也是国民素质的呈现。
历史更迭,影响了文化教育的演变,社会的因素,经济的因素,皆与文化教育相互影响,但,无论如何,文化教育才是根本。
一胎化的现象,孩子是家中的宝,这个宝,已与父母的威权上下颠倒了,甚至有父母要生第二胎时,必须得到那个大宝的同意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?是谁的过错?这些宝贝们,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,国家的前途,握在他们的手中。幸亏!他们还不是多数!
记得南师,常常谈到家庭教育的重要,尤其是母教,最为重要。时代进步,男女平等,女性的责任不再只是相夫教子,许多女性走入社会,进入职场,有钱人家的孩子,就在女佣的教导下,度过他们人生重要扎根的幼年时光……
南老师又说,教育孩子固然重要,但是,教育孩子的父母,更加重要。
原文链接:http://boke.tongxiansheng.com/jinghua/2597.html